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,咱们手机里的越来越多的APP都开始出现“借钱”功能了。
比如,美团外卖会提示“开通美团分期领优惠券”,打车滴滴时,想领张优惠券还需要授信贷款,我们熟悉的美图秀秀主页面新增了“借钱”的功能,常用的办公软件WPS,也出现了借钱功能,令人吃惊!难道互联网的终点竟然是“借贷”!
为何这些功能各异的app都和贷款扯上了关系?
“我国互联网市场规模巨大、应用场景丰富,社交、支付、出行、外卖、视频等App在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用户。利用这些用户资源进行所谓的‘流量变现’,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,是众多App的惯常做法。”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,借贷业务标准化程度高,收益可观,是流量变现的重点领域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少App本身是不具备从事借贷业务的资质,他们普遍采取“导流”模式,与外部机构合作,共同完成借贷业务。
也就是说,你在美团上借的钱,签署的借款分期协议,可能并不是跟美团签的,而是和其他金融机构,比如:商业银行、消费金融公司、信托公司、小贷公司等。此类app借款操作也存在不少安全隐患。
不少app都以“高额度、低利息、无门槛”为噱头吸引用户,但实际借款却并不轻松。
比如某款app宣称借款额度最高达到20万元,最低年化利率只有7.2%,但当你填上个人信息后,会发现额度可能仅为5万元,并且年化利率涨到20%左右。
与此同时,APP提供借钱服务的背后,平台会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大量索取,甚至用户信息会被多次倒卖,危害用户的隐私和权益,让普通消费者在商家面前有如裸奔,无所隐藏。另一方面,这些我们常常使用的app,增加借款功能也存在着诱导用户超前消费、过度借贷的风险。
针对各种网络App借贷行为,有专家指出,生活服务类App覆盖范围广,过度的宣传很容易让用户掉入陷阱,有关部门应加大对App借贷功能的监管,规范App开设借贷功能的门槛,同时对平台的借贷资质加强规范。
总之,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小编建议大家对于那些打着免费、低价旗号的借款APP平台,要多留几个心眼,避免过度超前消费、过度借贷以及以贷养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