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在互联网的催生下,金融行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比如网贷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,传统银行业也在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,招商银行、邮储银行等还成立了“纯线上”运作的直销银行
大数据成为了银行风控体系中极为重要的手段,因此,我们不得不认识到:个人征信在大数据时代下的重要意义。银行员工也透露:征信记录一旦“黑”了,会保留5年,除了征信异议申请之外,谁也没有办法。
一方面,网贷的“野蛮生长”给我们保护自己的征信记录带来了极大的难度。比如此前“3·15”曝光的网贷APP,不仅能够读取借款申请人的个人信息,甚至还会把个人征信数据传输至互联网云端,导致网贷申请越多,个人信息泄露越严重。
另一方面,人行等监管部门正在加快完善个人征信体系,在原有的人行征信系统基础上,还批复设立了百行征信、朴道征信等个人征信牌照,也就是说:一些网贷上报不了人行征信系统的,会退而求其次上报至这些民营征信机构。
所以,如何保护好我们的“经济身份证”也成为了当下许多借款人极为关注的问题。与此同时,还有很多人不清楚:为什么银行与网贷机构如此“水火不容”?为什么银行不乐意给有网贷记录的人下款呢?下面一一为大家分析:
首先,银行自有一套独立的风控体系。
实际上,银行也是经营风险的行业,说到底,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通过发放贷款赚取利息,再通过吸收存款付出利息,赚取中间的息差收入。
所以,如何通过完善风控体系,把每笔贷款发放出去前都调查清楚,确保降低贷款不良率是银行一直在努力的方向。换句话说,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,银行的信贷风控体系比当下的互联网贷款公司更加成熟,自然而然,大家就会觉得银行更严格。
最近行长发了一篇文章,其中写道了一些银行不给有网贷记录的借款人下款,其实这样的事情非常常见(许多人竟然还不相信?)
比如某信用社规定:申请个人消费贷款(信用方式)的借款人,名下信用卡发卡机构数量不得超过5家,其他银行信用贷款笔数不能超过3份,近六个月贷款申请记录不能超过6条等。
当然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各家银行执行的政策虽不尽相同,但最终的目的非常明确:限制有网贷记录的借款人申请贷款。
其次,银行不愿成为网贷机构的“背锅侠”。
由于当前人行征信系统已经全面升级到了第二代,个人信用信息变动情况一般在第二天就会更新,因此很多借款人非常聪明,为了向银行申请贷款,提前结清名下网贷,一旦银行申请的贷款放款后,又继续向网贷机构申请贷款,这与银行发放贷款时的“初衷”是相违背的。假如这样的借款人债务越积越多,资金链条断裂,那么最终受害的则是银行。
最后,金融监管肯定是趋严的。
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“三大攻坚战”之一,所以在未来几年,金融领域的监管力度势必不会松懈。
从当前网贷行业的监管政策就能看出,比如银保监发布的《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在网络小贷公司注册资本金、贷款金额和用途、联合贷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,引发市场高度关注,导致许多小额贷款公司牌照“贬值”。
总之,行长认为:银行所针对网贷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问题,只是问题出在了网贷身上,而且很多借款人根本离不开网贷,日积月累,征信记录就“花了”,因此也再次建议大家:珍爱征信,远离网贷。